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宜蘭小農出力 深溝附幼呷有機(台灣立報 2013.11.5 記者黃文玲報導)


深溝國小附幼孩子們的餐點是由在地小農所提供的新鮮有機食材烹調而成,菜單隨在地不同節令所盛產的蔬菜類型而有所變化。(圖文/楊子磊)


【記者黃文鈴宜蘭報導】宜蘭員山鄉深溝村今年9月悄悄地興起了一場小革命。位於水源頭的深溝村,自古以來水質甘甜,擁有得天獨厚發展有機農業的條件。10年前,「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來到這裡種有機米,漸漸地,許多在地老農也轉作有機,加上去年一群嚮往友善耕作的新進農民,組成的「倆佰甲」,他們以行動促成了深溝附幼的孩子們,從新學期開始,營養午餐呷有機米、無毒菜。

宜蘭深溝國小是一所全校只有8班的迷你學校,加上採華德福教育的附設幼稚園,是深溝村的「最高學府」。深溝附幼的30名孩子,大多由外地搬來,家長們很認同有機無毒的栽種方式。不同於深溝國小營養午餐仍採團膳,深溝附幼有獨立廚房與專職廚工,去年開始,宜蘭縣政府補助廚工薪資,讓校方能從每人每個月7百元營養午餐費,為孩子張羅更好的菜色。


拜訪產地 確保蔬菜優質

今年新學期開學前,出現了一位孩子的貴人──宜蘭中華國中老師黃能謙。附幼主任林慧敏說,原本兩人只是臉書朋友,黃能謙平時關心弱勢,他組成的「蒲公英志工社」,不僅照顧獨居老人,也在羅東、礁溪發起待用餐。他主動聯繫林慧敏,無償提供深溝附幼一年份宜蘭行健村有機農夫們栽種的無毒米。林慧敏於是和今年8月新到任的校長黃增川討論,決定今年新學期開始,附幼孩子們的午餐,都用來自在地、無毒的農產品。曾擔任家長會長的賴青松找來有心在深溝村營造友善耕作環境的農民團體「倆佰甲」,其中還有一對今年才由台中帶著一雙兒女搬來宜蘭的江映德、彭顯惠夫婦,一肩扛起尋找合作小農、收菜、決定菜單的工作。每個星期一、三、五,江映德、彭顯惠兩人早上六點就得開著車,一路由三星鄉、員山、宜蘭市沿路收菜,再繞回員山。一開始,兩人憑著賴青松提供的無毒農民名單,撥了無數通電話,也到產地拜訪,最後終於有2家有機農場、2個友善小農願意接下學校的訂單。三官宮主委陳榮昌更一口答應為學校栽種有機蔬菜,讓孩子吃得健康又營養。菜色多樣 烹煮方式不馬虎由於附幼人少,一餐最多吃掉3斤菜。彭顯惠說,本來農友們還有點顧慮,合作久了,已是阿公阿嬤的老農們,還會從原本的3斤菜,多塞到3斤半。當她大呼:「這麼多孩子吃不完啦!」阿公還會喝斥她:「孩子正在發育需要營養,吃不完就讓老師帶回去啊!」讓她感受到在地農夫們滿滿的溫暖。



倆佰甲成員在深溝國小校內的菜園里種下菜苗,這些蔬菜將由孩子們協助照料。(圖文/楊子磊)

兩人不但收菜,也得考慮到菜色的多樣性,由於宜蘭小農多依據節令種菜,會出現菜色重複性太高的問題。例如,9月開學,正逢蔬菜斷貨期。冬季採收的蔬菜才剛播種,他們只得商請經驗豐富的廚工阿姨范玉鳳,盡量從有限的菜色,搭配主婦聯盟的有機冷凍三色丁,變化出好吃又營養的午餐。
由於華德福教育制度提倡孩子食用奶蛋素,蔥、蒜都無法食用,廚工阿姨只好搭配香菇、豆腐,讓滋味更豐富。校長黃增川說,原本孩子就習慣吃蔬食,採用無毒農產品烹調的午餐,蔬菜更加清甜好吃。
彭顯惠也大讚廚工阿姨的手藝,有時會從小農收來特殊蔬菜,像是小松菜、角豆或蓮藕,她會先向小農請教適合的烹煮方式,再和廚工阿姨討論,嘗試孩子們能接受的煮法。

協助農務 孩子學習感恩

主任林慧敏更笑說,如果有孩子吵著不吃,她會半哄騙孩子:「你看,這個蔬菜長得好可愛,他好想到你的肚子裡去。」或是「等一下農夫叔叔來,我要告訴他有人不喜歡他的蔬菜喔。」

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右)與成員江映德(左)在雨中為深溝國小的菜園除草,這些蔬菜將由孩子們協助照料。(圖文/楊子磊)


深溝國小5年前設立教學農園,以9年1貫課程的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學習種菜。2年前學校更申請「在地食材計畫」增加外部資源。教導主任林建呈說,學校會在學期初和各班級任老師討論課程內容,在1學期8節特色課程,搭配自然課部分節數進行。
教學農園裡一畦畦的菜圃,分別插上「一忠」、「二忠」等班級牌,有了經費補助,菜圃搭建了木棧道、鋪設防草毯,方便孩子行走。不同的菜圃裡,作物的生長速度不一。

班上孩子共享收成

林建呈說,目前種過豌豆、玉米、高麗菜、蕃茄,但收成不多,僅能讓班上孩子共享。他大讚,之前曾與學生一同種植玉米,沒有加農藥和化肥的玉米,吃起來好甜、好好吃。

農夫授課 孩子體驗農事

部分老師沒有農事經驗,學校商請在地中生代農夫來班上教導,也帶著小朋友在菜圃種菜。例如種豌豆,如何挖洞、洞的大小。也曾請賴青松教導孩子在大盆栽裡試種稻子,讓孩子觀察稻子生長變化過程。
 不僅如此,附幼老師們更親自帶著孩子們到學校新闢的教學農園,讓孩子幫忙抓蝸牛、瓢蟲、用  手拔草,體驗農忙的辛苦,讓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幼兒園家長們更擔任志工,平常幫忙照  顧菜圃。

深溝國小食農教育與在地小農結合的團膳,有賴眾人齊心協力方能達成,圖為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右起)、倆佰甲成員江映德、三官宮主委陳榮昌、深溝國小校長黃增川、深溝國小附幼主任林慧敏、倆佰甲成員彭顯惠於陳榮昌的菜園邊合影。(圖文/楊子磊)

此外,師生也同樣將午餐吃剩的果皮,做成液態堆肥,菜圃的角落有一桶堆肥,上面是固態果皮,發酵後可與土壤混合當成天然肥料,底下有個洞,流出來的液態堆肥就直接澆灑在泥土上。
生態水池 變成戲水樂園
除了教學農園,校長黃增川指著農園旁的生態池,校園裡的水路,一路流向生態溝、生態池,池中種了一大叢的野薑花和多種水生植物。乾淨的水源也是教學農園的灌溉水。
黃增川說,池中常出現青蛙、大肚魚、蝦,和在乾淨水質才會出現的物種,有時也會出現水蛇。而幼稚園前方有座淺水池,小朋友夏天喜歡在這戲水,這裡的水和灌溉水一脈相通。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宜蘭蔬菜即將邁入盛產期,儘管陰雨綿綿,教學農園的蔬菜正賣力生長著。
老農陳榮昌隨手拔起田裡的白胖蘿蔔說,這些蔬菜經過大風大雨和日照,像「土雞」一樣生命力十足,小朋友吃到肚子裡會長得更健康、更「大漢」。

4日下午三官宮主委陳榮昌(左)正帶領倆佰甲的農夫在自己的菜園裡拔取成熟的白蘿蔔。(圖文/楊子磊)






碾米廠變身 「小間書菜」以書換菜(台灣立報 2013/11/5 黃文玲報導)



小間書菜的建築體是一幢已有60年歷史的輾米廠,空間內仍保留部分原先的木製結構,未來將規劃為二手書交換農產的市集、無菜單食堂與兒童圖書館。(圖文/楊子磊)

【記者黃文鈴宜蘭報導】
宜蘭深溝國小附近有1座60年的老輾米廠,往年熱鬧興盛的輾米廠,由於後代子孫無人接手而破敗頹圮。宜蘭「穀東俱樂部」負責人賴青松幾年前發現這座外觀保留完整的老建築物,終於在今年遇上有心在深溝開設農產品、二手書交換空間的江映德、彭顯惠夫婦,計畫明年1月18日讓「小間書菜」開幕。


讓消費者聽農友說故事
今年初,毅然決然自台中搬來的江氏夫婦,太太彭顯惠一直計畫找個地方,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她說,現在很流行直接和農夫買,但消費者沒辦法到產地,即使在有機商店購買商品,也是冷冰冰的消費。宜蘭身為產地,很需要有一個這樣的地方,讓消費者來聽農友說故事。

彭顯惠解釋,年輕人來宜蘭玩,不只能去友善大宅院市集買無毒農產品,「小間書菜」能讓他們更了解友善農業。這間「小間書菜」除了販賣「倆佰甲」的友善農產品,還有其他在地小農的當令蔬菜,歡迎旅人拿著二手書來這裡換菜換米、也可以金錢交易。

書的種類包括旅行文學、農村文學、小說、藝術、攝影、畫冊、兒童繪本等。由於兩夫婦平時還要種田,預計屆時只開放時間四、五、六、日。

農友當義工 教孩子做功課
不僅如此,這座老輾米廠是三連棟的建築,若在門外站得遠些,可看見因為碾米機仍刻意突起的挑高。從左至右,分別規劃為兒童圖書室、無菜單的農民食堂、小間書菜。

彭顯惠說,這裡離深溝國小很近,若有一間圖書館,就能讓孩子隨時來看書。在地人農忙時期,也能把孩子放在這裡,未來可能會由「倆佰甲」農友擔任義工教孩子功課,彌補城鄉落差。

彷彿還能聞到米香的老空間
承租下中間空間的「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說,「倆佰甲」的農民都住在深溝內城,可以來這裡休息、共食,吃自己種的米,煮在地小農的無毒菜,即使是外地旅人也能一起享用,只收一點工本費,就像在深溝的大客廳一起聊天交流。

有趣的是,目前正進行的修復工作,將保留住原本的米斗與送米口,旅人來到這裡可以看見60年前的木造老米斗,一路延伸至天花板。蹲在地上仔細看,有一塊正正方方的送米口,以往未輾製的稻穀從這裡倒進去,就是一連串碾米過程的開始,讓人充滿想像,彷彿聞到米香。

關於這塊空間的想像無限,目前計畫將針對外地人開設農事分享課程,請在地農夫來教導;或作為旅遊書藉的新書發表場所,舉辦旅行文學、農村文學的作家座談。原本安靜的農村多了人文的活化,也將成為城市與鄉村溝通的橋樑。